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与指导服务

发布者:校务管理发布时间:2020-06-08浏览次数:554

一、制度健全,考评有力

1、完善制度。制定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与考核办法》、《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等制度。

2、严格考评。明确了学校、二级学院、个人职责,实施“二级考评、一票否决”。首先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指标作为各二级学院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主要指标之一,实行一票否决。同时二级学院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作为辅导员、班级学业导师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与评比先进个人挂钩。

3、调研反馈。学校将就业考核结果作为专业设置和预警、招生计划编制、以及教学改革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二、改善条件,保障有力

1、硬件建设标准化。目前有专职工作人员4人,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拥有就创业指导资格证书。每年开展就业创业政策、求职技巧、职业发展理论等方面的培训交流,着力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学校设立了就业创业专项经费并逐年提高,至2018年学生就业创业专项经费预算已达150万元。现有就业创业工作专用办公室、信息查阅室、接待室、档案室、就业招聘专用场地等。

2、就业服务信息化。学校积极推进“智慧就业,精准就业”服务,推动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建设“91JOB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系统”,将就业信息发布、招聘会管理、就业过程管理等整合进一个系统,实现了学校终端对学生终端、用人单位终端的全面覆盖,极大地提高了就业工作效率;利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与监测系统”定期上报我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利用微信、QQ 群等新媒体平台,实现职能部门、用人单位、二级学院、毕业生多方信息对接。

3、师资队伍专业化。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通过选送外出或邀请创新创业教育专家进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三年来共选派41人次教师参加省级以上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和进修。同时,聘请创业成功者、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充实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4、课程建设职业化。为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从2009年起采用模块教学法,分为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创业指导三大模块,共有8个单元,安排在4个学期开设。我校教师主编全国卫生类《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教程》教材、开发并出版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教材、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医药卫生类专业课程改革“十二五”规划教材《就业指导》,主编《医德百例》,作为医学生职业生涯中有关职业道德的专门教材。同时,与锦程教育集团合作,为学生搭建职业发展教育平台,开设网上就业指导课程和职业倾向测评系统,进一步丰富就业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三、加强管理,推进有力

1、搭建平台。搭建“实习就业联动平台”。实施实习就业联动策略,先后开辟了解放军总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等 20 多家三甲医院作为实习就业基地,建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三大实习就业区。目前,学校已拥有固定的实习就业基地 166个,实习生留用率平均达到 45%以上,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上海长征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等单位的留用率达 85%以上,推动毕业生就业层次持续走高。搭建“区域卫生服务平台”。我校与苏北地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深度合作,加强教学、就业基地建设,确保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近三年,苏北地区生源的毕业生75%以上留在苏北地区就业,学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率达60%以上。搭建“应征入伍服务平台”。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和组织发动工作,积极开展“入伍工作月”、“政策咨询周”等活动。与兵役部门密切配合,适应征兵时间调整的新要求,进一步完善征集工作机制,在毕业生离校前完成体检、政审和预定兵员等各项工作。切实落实大学生参军入伍服义务兵役国家资助、考试升学等优惠政策,鼓励更多大学生应征入伍。搭建“转本辅导服务平台”。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学历提升,为有转本意向的学生积极搭建复习、辅导和应考平台。近三年我校专转本录取人数不断攀升,2016-2018年录取的学生分别为272人,332人,276人在同类型院校中名列前茅。

2、建设市场。学校积极参加“江苏省高校毕业生百校联动就业活动计划”。三年来共组织校内大型毕业生双选会6场,累计共有省内外1137家次用人单位入场招聘,为我校毕业生提供了20000多个就业岗位,另外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学校和各二级学院每年分专业组织小型专场招聘会20多次。 

3、落实政策。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坚持“立足苏北,面向基层”的办学定位,近三年,苏北地区生源的毕业生75%以上留在苏北地区就业,学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率达60%以上。开展特殊群体就业帮扶。我校近3年共有251名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首先分层次建立动态档案。在新生入学时,就针对困难家庭学生、学业困难学生、残疾学生以及少数民族学生等群体,分层次建立档案,并在三年中进行动态调整。其次分阶段实施精准帮扶。在大一、大二期间,通过MBTI的职业性格测试及霍兰德的人职匹配理论等职业指导模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对于毕业后未及时就业的学生,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群,通过优先推荐岗位、调整就业期望、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举措,确保在毕业当年10月之前落实工作。

、特色创新

1、建立医教协同培养机制,打造就业竞争优势

为提高医护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遴选江苏省内23家县级医院和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了医教协同培养医护人才的联盟机构“盐卫医教联合体”,充分利用医院、社区的优质资源,把学校的课堂延伸到医院和社区,开展床边教学。护理专业打造“1+1+1”人才培养模式;临床医学专业全面实施“1.5+1.5”医教协同人才培养改革;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改革;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建立“校中厂”,共建生产性实训平台。医教协同培养人才使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显著增强。根据麦可思公司调查发布的《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显示,我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就业创业和升学率保持在98%以上,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就业现状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创新能力水平以及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等指标排名上均位于全省专科院校前列。

2、建立区域卫生服务机制,坚持基层就业导向

我校坚持立足苏北、面向基层的办学定位,从入学到毕业对学生进行全程就业观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鼓励毕业生服务基层、服务家乡,收到明显成效。我校与苏北地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深度合作,加强教学、就业基地建设,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就业共担,确保培养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为省内基层卫生机构单独举办小型专场招聘会23场,签约人数达75人。实施农村卫生人才免费订单定向培养项目,几年来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定向培养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专业学生604人;近三年苏北地区生源的毕业生75%以上留在苏北地区就业,学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率达60%以上。我校毕业生已成长成为苏北各级医疗机构业务骨干,其中很多担任了基层医院的领导,为苏北地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3、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精准就业目标

学校根据医疗卫生行业市场需求和健康服务产业发展设置专业,制定《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实施办法》,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我校专业结构,逐步实现专业结构从以医学相关类为主到以医药类为主。学校建立了专业诊断与改进机制,以专业市场需求、毕业生就业率和专家评估与诊断结果作为学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编制的重要依据。根据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标准和新要求,我校将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和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两专业合并,并改名为医疗设备应用技术;调整护理专业助产方向为助产专业,同时护理专业分化出老年护理等方向;停招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药物分析技术专业。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确保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使我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推动了毕业生高质量就业。